🌍 跨境物流以前靠介绍,如今靠互联网,我的客户翻了三倍
做跨境物流这些年,我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巨大转变。
以前我们拿客户,全靠“人脉”二字。
今天,客户却都跑到了网上。
而我,也正是因为抓住了“线上获客”的机会,让客户数量翻了三倍。
一、过去靠介绍:客户资源稀缺,竞争越来越卷
刚入行那几年,做货代(跨境物流)基本都是靠“介绍”生意。
客户从哪来?
要么是朋友转介绍,要么是展会上辛辛苦苦认识的几个买家。
每一个客户都得靠关系、靠喝茶、靠拜访一点点磨出来。
那时候,客户资源少得可怜。
同一个工业园区的几家货代,为了争一个出口工厂的单子,能价格拼到见底。
有人跑遍了整条工业区,有人甚至在工厂门口守客户。
但这样的方式,有几个问题:
-
📉 时间成本太高:一天拜访三五个客户,效率太低;
-
💰 成本太高:油费、时间、人力都压着;
-
💢 转化太低:聊了半天,客户还没决定;
-
⚔️ 竞争太卷:客户资源都集中在熟人圈,大家抢来抢去。
我当时也很迷茫,觉得这行是不是越来越难做。
直到我发现,客户的“出海方式”变了,而我们也该变。
二、客户早就上网了,而我们还停在老路上
疫情那几年,是我真正的“觉醒期”。
那时候展会停了,拜访也不方便,我开始思考:
既然客户在网上卖货,那我为什么不去网上找客户?
我开始研究各种线上渠道——
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环球资源、敦煌网、亚马逊、沃尔玛、eBay、Temu……
这些平台上汇聚的,正是我们要找的那群人:
👉 出口企业
👉 跨境电商卖家
👉 外贸工厂
他们每天都在找货代、问报价、谈物流渠道。
只是以前我们没去“他们的地盘”而已。
后来我才明白:
客户没少,只是他们都在网上。
三、我开始用互联网找客户:效果超出预期
我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开始在网上找客户。
但几个月后,我发现这条路的潜力远超想象。
✅ 第一步:分析客户分布
我用采集插件抓取了阿里国际站和中国制造网上的出口商信息。
通过关键词筛选,比如“home decor”、“furniture”、“fashion accessories”等行业,
我就能精准找到潜在客户的公司、邮箱、网站、主营产品。
✅ 第二步:建立客户库
我把采集来的数据导入表格,标注“国家—行业—平台—联系人”四个维度。
这样一来,我每天都能系统化地开发几十个客户。
✅ 第三步:自动化工具
后来,我还使用了自动化工具(比如 👉Gycharm外贸出口及跨境电商企业采集插件),
可以批量采集外贸出口企业及跨境电商企业信息,原来一个人一天最多找十个客户,
现在自动化帮我找几百精准客户。
四、客户增长的秘密:不是运气,而是方法
很多同行看到我客户变多,都以为我花了很多钱打广告。
其实不然,我只是在做一件事——把客户开发流程数字化。
互联网获客的优势在于:
-
🎯 精准:我能锁定特定国家、特定品类的出口商;
-
⚡ 高效:用采集工具代替人工搜索;
-
🧠 可持续:每天都有新客户源源不断加入;
-
💬 可追踪:每个客户跟进到哪一步,一目了然。
有一次,我通过采集工具抓到一家越南的电动车出口公司联系方式。
我主动发了一封报价邮件,三天后就成交了。
后来对方介绍了三个同行给我。
这就是互联网获客的“复利”——客户越多,机会越多。
五、同行还在扫楼,而我已经在电脑前签单
现在我的客户量,比三年前翻了三倍。
以前每个月签单靠运气;
现在我能预测本月客户增长多少,哪些地区潜力大。
我也不再担心没客户可聊。
每天打开电脑,后台都有几十个客户数据更新。
甚至有客户主动来找我合作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从“被动等客户”变成了“主动找客户”。
而这,正是互联网时代的货代该有的姿态。
六、写在最后:跨境物流人的新机会
今天的跨境物流,不再是“谁认识谁”的时代。
客户已经分散到各大线上平台、社交媒体和独立站。
如果你还停留在“靠介绍”的阶段,你会发现越来越难。
但如果你愿意尝试用互联网去找客户,你会发现:
-
数据能帮你筛选精准客户;
-
工具能帮你节省时间;
-
内容能帮你吸引信任。
我做跨境物流三年,从“靠介绍”到“靠互联网”,
客户翻了三倍,合作范围扩展到十多个国家。
时代已经给了我们更好的工具,
关键是你敢不敢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