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做跨境物流三年,终于明白客户都在哪儿了
还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话、拜访、跑市场。无论刮风下雨,几乎没有哪天不是在工业区里穿梭。客户名单靠人脉介绍、展会收集、扫楼获取,一天下来跑断腿,结果往往还没几个有效客户。那时候我一直以为,做货代、做跨境物流,最重要的就是“关系”与“坚持”。
但三年过去,我终于明白: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拿到客户的,不是你跑了多少楼,而是你有没有在正确的地方找客户。
一、过去的客户在哪儿?
三年前,跨境物流还主要靠传统线下渠道获客。比如:
-
展会:像广交会、华南进出口展、跨境电商博览会,几乎每个货代公司都会去。展位费高不说,能遇到的客户还有限。
-
扫楼拜访:在出口企业、外贸公司密集的工业区,一个厂一个厂地去问。老板见不到、采购没空、前台挡着,一天十几家,能留下联系方式的都算幸运。
-
同行介绍:靠朋友转介绍,或者合伙分客户,但这种方式慢、资源稀缺,且竞争激烈。
那时候我们都以为客户“藏着”,其实不是他们藏,而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变了。
二、客户为什么越来越难找?
从2020年开始,全球外贸格局彻底变了。海外买家不再只通过展会下单,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、工厂、跨境电商卖家都开始布局线上渠道。他们在找客户的同时,也在被别人找。
但我们这些做货代的,还停留在“扫楼、跑展”的阶段,自然错过了最有潜力的一批客户。
以我服务的客户为例:
-
有些是做亚马逊、沃尔玛、Temu的跨境卖家,他们每天都在上新产品、发货出单;
-
有些是做外贸代工的工厂,产品主要出口欧美、中东、非洲;
-
还有些是在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环球资源上推广的出口企业,他们在平台上等客户询盘,但同时也需要物流合作伙伴。
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——他们都在线上,他们都有发货需求,但他们不会去“等”货代上门,他们会自己在网上找资源、比价格、问服务。
三、我找到客户的“转折点”
真正让我意识到问题的,是2022年初。那时我参加了一个外贸营销交流群,群里有不少做跨境电商的朋友。我发现,他们在社交媒体、B2B平台上找客户的效率,远高于我们跑市场。于是我开始尝试把“线下思维”搬到线上去。
我做了几件事:
-
研究平台客户分布
我先从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环球资源、敦煌网等平台入手,去看哪些企业是出口型、哪些国家的买家比较活跃、哪些卖家频繁更新产品。
很快我发现:这些企业几乎都需要物流,只是没人主动联系他们。 -
利用数据采集工具批量获客
我用了一些外贸获客插件,比如“👉Gycharm外贸出口及跨境电商企业采集插件”,能在几分钟内批量采集到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亚马逊等平台上活跃商家的公司名、邮箱、网址、主营产品等信息。
比起一个个手动找客户,效率提高了几十倍。 -
建立自动化跟进体系
我把采集到的数据导入CRM系统,再配合自动化邮件、电话、WhatsApp群发、LinkedIn私信等方式去跟进。
每天都有十几个客户回复咨询,有的当天就能加上微信、WhatsApp沟通报价。
从那之后,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“线上获客”。不再是自己一个个上门敲门,而是客户主动来找我。
四、我发现客户的真正分布
经过三年的积累和数据统计,我发现跨境物流的目标客户,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类线上渠道:
-
B2B平台类
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环球资源、敦煌网等。
这些平台聚集了海量出口商、代工厂、贸易公司,是货代获客的黄金地带。 -
跨境电商平台类
亚马逊、沃尔玛、Temu、Shein、eBay、Shopify独立站卖家。
他们频繁发货,对物流的要求高,尤其是FBA头程、专线物流、海外仓一件代发等。 -
社交媒体类
Instagram、Facebook、LinkedIn、TikTok 等平台。
很多跨境企业和卖家在这里展示产品、接客户,也在寻找合作伙伴。
如果你能精准找到他们的账号、行业标签,比如“Amazon Seller”“Exporter”“OEM Factory”,获客成功率非常高。 -
Google + 网站渠道
搜索关键词如 “wholesale supplier China” “OEM factory Shenzhen”,能直接挖掘出成千上万个潜在客户网站。再通过邮箱采集、自动发信,就能源源不断获客。
五、从“体力活”到“数据活”的转变
过去跑市场靠的是腿,现在找客户靠的是“数据思维”。
我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逻辑:
找客户 ≠ 找人,而是找数据。
你掌握了客户分布的数据库、平台逻辑、关键词策略,获客效率就会呈几何增长。
比如我现在用插件采集客户信息,每周都能新增上千条外贸企业数据;
通过电话沟通,引导加微信;
通过邮件自动群发工具,我能在3天内触达2000个潜在客户;
通过LinkedIn筛选出口岗位,我能精准找到企业决策人。
这就是线上找客户的魅力——用数据代替体力,用系统代替人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