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销↑  谷歌搜客户、挖邮箱  谷歌地图   领英插件(挖关键人)  Instagram采集  Facebook采集  Tiktok采集  俄罗斯外贸  工厂获客  货代获客   
客服

谁说货代只能靠关系?我用网络找到了我的第一批客户

做货代这行的人,谁没听过一句话——“没关系,做不起来。”
刚入行那会儿,我也信了这句话。每天背着名片、拿着资料,去工业区扫楼、参加展会、拜访老乡介绍的企业。跑了一圈又一圈,晒得发黑,话也说干了,可单子还是寥寥无几。

那时我以为,货代的客户资源就像一堵墙,谁认识老板、谁有人脉,谁就能分一杯羹。可后来我发现,时代变了——客户,早就不在楼里等你敲门了。

一、客户跑到哪里去了?

这几年,做出口的企业越来越“线上化”。
他们在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、环球资源上接单,在亚马逊、沃尔玛、Temu上做跨境零售,甚至很多工厂都有自己的独立站、海外社媒账号。

这些企业对外出口的同时,也在主动寻找“更懂他们的货代”。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能报价的人,而是能提供稳定渠道、熟悉出口品类、懂他们节奏的合作伙伴。

而这些客户,都在互联网上活跃着。
他们发帖、采购、上架、投广告——你如果只守着线下那一亩三分地,就永远遇不到他们。

二、我开始尝试用“网络”找客户

真正让我改变的,是一次偶然的经历。
那天我在阿里国际站上搜索“led light”,想看看最近有哪些出口企业在发货。结果我发现,有很多公司主页上公开了联系人、邮箱、出口国家信息。
我随手整理了一下,第二天就发了几十封个性化的邮件。没想到,居然有3家回复了。

其中一家是宁波做照明产品的工厂。老板在邮件里说,他们最近正准备换货代,因为原来的渠道价格高、服务慢。我立刻打电话过去沟通,3天后拿下了第一个单。

那一刻我意识到——原来网络,不只是客户发货的平台,也是我们找客户的入口。

三、从“扫楼”到“数据获客”,效率差别太大

以前扫楼一天最多能拜访10家公司,还要看门卫脸色。
现在,我通过网络采集和筛选,一天能找到上百家出口企业的联系方式。

比如:

  • 在阿里国际站、中国制造网上,通过关键词(如 home textile , auto parts )就能找到一批精准企业;

  • 在亚马逊、沃尔玛上,可以锁定主营类目(比如3C电子、家居用品),再查他们的工厂或供货方;

  • 用社交平台(抖音、小红书、Tiktok、Facebook、LinkedIn)还能看到他们的产品推广账号、网站链接、海外买家互动。

过去我们找客户是“碰运气”,
现在是“定向出击”——
知道他们卖什么、出口到哪里、用什么渠道、什么时候出货。

这就叫数据获客。

四、真正有效的方法:用工具 + 数据 + 沟通

我后来总结出一个公式:

货代获客 = 找到客户数据 × 建立信任沟通 × 提供解决方案

找到客户是第一步。
靠人工搜索太慢,所以我用了工具👉"Gycharm外贸出口及跨境电商企业采集插件",批量获取外贸及跨境电商企业信息。

这样,我不用一页页点,也不用花几千块买不精准的名单。
每天固定花两小时筛选数据,剩下的时间就是个性化沟通。

沟通也有技巧:

  • 电话或者邮件内容简短、直接,说明自己熟悉的行业,比如“服装出口”“家居用品”“机械设备”;

  • 主动展示自己有的线路、报关经验或特长;

  • 让客户觉得“你是懂他生意的人”,而不是在群发广告。

很多客户第一次没回,第二次、第三次看见你还在关注他们,就会开始回信。

五、我的第一批客户,就这样来了

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做园艺用品的跨境电商。
他们主要卖到美国,旺季出货量大,但原来的货代经常排不进舱位。
从第一票LCL,到现在我们合作已经一年多。

还有一家越南客户,是通过中国制造网上找到的。沟通后结果他说正好在换供应链。现在他每月都固定走两柜。

这些客户,都不是靠关系来的,而是靠我在互联网上“主动出击”找来的。

货代,不只是跑腿,更是营销者

我后来跟团队说:

以前货代靠腿跑客户,现在靠脑子找客户。

扫楼、展会、拜访——那是上一代货代的节奏;
搜索、分析、沟通——才是这一代货代的生存之道。

Gycharm专注外贸获客,提供谷歌搜客户、谷歌地图获客、领英获客 免费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