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代从线下扫楼到线上找客户,我的心路历程!
一、行业变了:从蓝海到红海,货代竞争越来越激烈
做货代十几年的人都能感受到,整个行业的变化太快了。
早些年,只要你能拿到几条优势航线、有点资源、有点关系,客户就会主动上门。那时候货代公司不多,竞争也不算大。
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。
跨境电商的兴起让出口量暴涨,也吸引了大量货代公司涌入。
以前一个工业区可能只有三五家货代,现在门口一排都是同行。
客户被十几家轮番报价,单价压得越来越低,利润被挤得几乎没有。
市场变大了,但生意变难了。
二、客户开发方式的变迁
回头看货代找客户的方式,也是一部行业进化史:
-
早期(扫楼时代):靠地推、靠拜访,一个个工业区跑。
-
中期(展会时代):靠参加展会、派名片、加微信。
-
现在(线上时代):靠数据、靠平台、靠工具。
可以说,从“体力竞争”变成了“信息竞争”。
谁掌握更多客户数据、谁能更快触达出口企业,谁就能在红海中找到突破口。
三、我曾经也在“扫楼”的那条路上
我刚入行那几年,每天背着宣传册、提着名片,穿梭在各个工业区,一家家去敲门。
遇到好心的老板能聊几句,多数时候被拒之门外。
那时我觉得自己更像“推销员”,而不是“业务员”。
鞋底磨破了几双,客户名单上却没几个名字。
即使偶尔谈成,也常常因为价格被其他同行抢走。
四、疫情是一记“警钟”
2020年疫情爆发,展会取消、扫楼受限,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:
如果不学会线上获客,迟早会被时代淘汰。
于是我开始尝试线上找客户。
刚开始我也懵,不知道去哪儿找,不知道怎么聊。
但慢慢研究后,我发现,出口企业、跨境电商卖家几乎都聚集在各大平台上。
五、我从“扫楼”转向“数据”
过去靠脚,现在靠“数据 + 工具”。
我重点研究了几个平台:
-
阿里国际站:全球出口企业最集中,几乎每个有外贸业务的工厂都在这里。
-
中国制造网:老牌制造业平台,工厂资料真实,联系方式详细。
-
敦煌网、环球资源:跨境卖家和贸易公司聚集地,欧美市场客户多。
-
亚马逊(Amazon):跨境卖家最多、物流需求大,适合空派、海派业务。
-
沃尔玛(Walmart):中国卖家增长快,走美线、加线、墨线的优质客户很多。
-
Temu:近两年爆发的新平台,大量中国供应链企业开始出口,需求稳定。
-
eBay:老牌跨境平台,卖家分布广,适合做欧美和中东线。
我用采集插件把这些企业数据批量整理,每天都能筛出上百个潜在客户。
过去一周跑不完的楼,现在几十分钟搞定。
六、第一次线上出单的那天
那天我从阿里国际站上加了一家做灯具出口的工厂老板,简单介绍了我们的美国线DDP方案。
没想到对方马上回复:“你们能发加州的DDP吗?”
两天后,这笔订单就成了。
我意识到,客户不在远方,而在屏幕那端。
七、我总结的三点经验
-
线下客户有限,线上客户无限。
工业区就那么几栋楼,但网上的出口企业、跨境卖家是成千上万。 -
别靠运气,要靠数据。
用像“Gycharm外贸出口及跨境电商企业采集插件”这样的工具,可以自动筛选目标客户,节省90%的时间。 -
线上开发客户,也要有温度。
不要一上来就报价,先了解客户的产品、出口方向,再推荐路线方案,成交率高很多。
从扫楼、展会,到现在在电脑前每天聊十几个客户,我的角色不再是“推销员”,而是“顾问”。
以前我追着客户跑,现在客户主动加我问价。
这几年最大的感悟是:
时代变了,找客户的方式也要变。
货代不只是运货,更是连接全球的桥梁。
而我,从线下走到线上,也终于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